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地质力学研究所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www.geomech.ac.cn  点击数7668  更新时间:2008/5/12 18:52:4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http://www.geomech.ac.cn/

   地质力学研究所是一所国家公益性地质科研机构,成立于1956年,由 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亲手创立,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大陆动力学、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及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承担全国新构造、区域构造稳定性调查评价,以及与区域构造稳定性相关的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第四纪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和油气资源战略评价研究,同时开展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工作。

    地质力学研究所现有职工293人,其中在职职工167人,离退休职工126人。有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孙殿卿、陈庆宣为首的科技人员99人,管理人员16人,其他人员52人。
    在科技人员中,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人,其中研究员41人(含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副研究员48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其中博士后出站11人),硕士学位3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6人(含出国攻读博士学位5人)。
    目前博士研究生导师14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9人。  
    1978年以来已有近100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我所“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廖椿庭研究员获第六届李四光地质科技奖,2002年杨振宇研究员获首届黄汲清青年科技奖。我所已经形成了一支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地质力学研究所目前设有3个管理职能部门,5个专业研究室(中心),1个科技信息室,1个后勤服务中心,3个科技开发公司。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和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挂靠本所。
    我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是《地质力学学报》。 

http://www.geomech.ac.cn/

    按照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提出的“开放的流动的科研环境、团结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新的思辩的学术氛围”总体目标要求,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提出了“大力弘扬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坚持求真务实,提倡‘求实、创新、奉献、协作’”作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带领全所职工精心打造具有国立研究机构特色的科技创新文化。

    地质力学研究所是国家社会公益性研究所,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文件,我所研究方向定位为:“推动地质力学创新体系建设,从事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研究,开展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工作”,同时开展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和油气资源战略评价研究工作。目标是成为国际知名的地学研究机构。
    地质力学研究所坚持发扬李四光的科学思想,在

西藏羊八井地应力测量现场

主要研究方向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后,我所依据国家需求、结合所的学科定位情况和优势领域,对研究领域进行了重大调整。 原有学科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地质力学、构造地质、动力成岩成矿、矿田构造、构造地应力、区域地壳稳定性、古地磁、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冰川、环境地质、遥感地质、同位素地质、油气地质、农业地质等。调整后学科设置为:地质力学、环境工程、第四纪地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调整后学科领域有:地质力学领域、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领域、地质灾害领域、动力成岩成矿领域、第四纪地质与环境领域、油气资源评价领域。

   

    调整后的学科结构实现了我所制定的学科结构调整的原则,强调了学科设置的不可替代性,突出了调整后的学科与科学技术部公益类科研单位的总体要求相一致,与地质力学研究所的整体定位和任务一致,主要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关联度,提升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核心能力,并与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建设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地质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积累和现有科研队伍的优势。

    根据国土资源部1999年《关于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文件,我所定位为“推动地质力学创新体系建设,从事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研究,开展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工作”,同时开展油气资源战略评价研究。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学科结构、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主要学科有地质力学、环境工程、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石油地质、矿产资源。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地质力学领域
    继承和发展李四光的科学思想,通过地壳运动和构造体系研究,建立三维构造体系及其在陆内变形中的作用,实现地质力学的理论创新和为国土资源大调查服务。

2、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领域
    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研究区域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及规律,发展“安全岛”理论, 进行重大工程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同时开展城市地质安全评估。
 

光弹实验室

4、第四纪地质与环境领域
    主要研究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气候演化—环境变迁相互藕合关系,服务于国土环境监测与治理。主要包括第四纪黄土与环境、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第四纪磁性地层与环境磁学、城市地质生态环境等研究方向。











5、动力成岩成矿领域
    研究成矿物质在构造动力作用下迁移—聚集—成矿过程,建立构造动力成矿体系,为我国矿产资源普查、矿体定位预测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我国主要金属矿产大中型矿山危机程度分布图
 

    蒋承松副部长接见我所长期科研合作伙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尹安教授

3、地质灾害领域
    开展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区划与分区,建立地质灾害多发区与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性及地质环境的评价技术体系,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分级、分类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西藏
羊八
井地
应力
测量
现场


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2002年春节到昆仑山慰问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勘测与地应力测量项目科技人员

6、油气资源评价领域
    研究中国及邻区含油气大地构造与油气战略,中国主要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与新区油气战略勘察,油气资源战略评价系统开发与建设,开展全球油气资源战略研究。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及油气田分布图


 

所长:龙长兴博士

    龙长兴,1955年12月生,河北内邱县人,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1978-1981年师从陈庆宣院士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地质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81-1987年在地质力学研究所从事地质力学研究工作。1987年赴加拿大留学,1993年获加拿大达尔霍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完成博士后研究。1997-2001年先后在德国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中心(Geomar)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任研究员。2001-2005年间受聘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1)应用人工地震及天然地震的方法研究深部构造及上地幔物质的各向异性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2)油气地球物理及海底水合物的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包括高精度三维地震探测及OBS探测技术;(3)岩石物理性质实验研究,包括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岩石物性的变化及其与内部结构的关系。
    曾负责或参加多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编译著作一部。

 

   
党委副书记:何长虹高级工程师

    何长虹,1960年11月生,四川邛崃县人,经济学硕士,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矿产勘查系,199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研究生班。现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从1983年起,长期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从事管理工作,曾在院科技处、地质行业科学技术基金办公室、院办公室、院计划财务处、院京区基建办公室、院房产管理处、院机关事务管理处等部门任职,历任副处长、部门负责人、处长、院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等职务,在科技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基建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推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副所长:赵越研究员

    赵 越, 1955年8月生,吉林长春市人,1976-1978年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1982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83年-1987年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88-1997年在地质研究所工作,1998年至今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MPA所长班证书。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燕山地区和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研究,率先提出燕山地区中侏罗世前后陆内变形应当归因于西伯利亚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碰撞拼合,在参加中国南极考察和东南极变质构造研究的十几年中,最早在国际上识别出东南极“泛非”热事件的构造涵义。
    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国际最新、最为综合全面的大型地质图件1:500万南极洲地质图及说明书,承担了西南极和南极大地构造的研究,参与了南极地质与矿产的综合研究和评价,研究成果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加制订“九五”、“十五”国家南极考察科技工作计划,参与制订南极拉斯曼丘陵环境管理国际协定。策划和组织实施了南极夏季普里兹带的大规模地质调查,作为2007/2008年国际极地年甘比尔采夫冰下山脉项目中国负责人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共同发起人制订了大型国际南极内陆考察计划。参加2005年夏季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发起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项目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二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科技奖1项。

 


副所长:
李贵书研究员

    李贵书,男,1950年7月生。1977年1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找矿专业,并被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79年9月考取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师从吴磊伯教授,1982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2-1995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历任工程师、科技处副处长、 副研究员、处长。1996年—2006年7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处处长、研究员。2006年8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已完成区域地质、矿田构造等领域的地质科研项目十多项,合著科研报告7部,独立和合作发表论文十多篇。自1988年至今,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成功地组织实施了多项国家和部门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制定科技发展计划、规划,组织科技项目立项、实施和成果评估与管理等科技管理工作中,经验丰富,水平较高 。
 

 

李四光院士李四光院士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1918年毕业。1920年到北大地质系任教。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鉴定方法及分类标准,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他首次发现并研究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划分,解决了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他为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研究中,创建了地质力学。193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50年,他冲破重重艰难险阻,返回祖国,前后担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科教组组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和指导石油地质工作,为发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陕北、四川、柴达木、北部湾以及南海等油区,做出了重大贡献;邢台发生地震后,他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预测和预报地震;他还把这些理论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在地壳活动带中为国家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寻找“安全岛",并开展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他还在第四纪地质、地热地质、海洋地质、天文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胡海涛院士

胡海涛院士

    1923年10月21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1966年至1986年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是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李四光科学荣誉奖。

李林院士李林院士

    1923年10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时获工学博士学位。1977年至1978年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温超导薄膜无源微波器件等的应用研究。是金属学会理事、物理学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三、五、六、七 、八、届委员。

孙殿卿院士孙殿卿院士

    1910年3月10日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1983任地质力学所所长。 现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以来,孙殿卿主要从事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研究,是这两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传人。
    1950年被中国地质学会授予赵亚曾奖。1995年荣获中国地质行业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庆宣院士陈庆宣院士
    1916年4月4日出生于湖北黄陂,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地质系。1962年3月至今,在地质力学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区域构造和矿产普查、地震地质和构造应力场研究以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和全球构造动力学研究。

职 能 部 门 所长办公室
科技处
党群人事处
财务处

科 研 部 门

基础地质研究室
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研究室
矿田构造研究室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室
能源地质研究室
地质灾害研究室

图书信息部门

科技信息室

物业管理部门

后勤物业管理服务中心

挂靠本所的
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
北京地质学会地质力学研究所分会

科 技 开 发

北京瑞达思科技开发公司
北京立地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吉姆装饰装 潢公司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